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為推動市民大眾對歷史文化認識,澳門基金會與澳門歷史教育學會合作推出“歷史知識大比拼”有獎問答遊戲,參加者有機會獲得 “澳門記憶” 珍藏版古地圖澳門通。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服務條款經已更新,請>>點擊查閱更新後之內容,繼續使用即表示同意。如有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隆重推出“記憶之友年度積分回饋計劃”,凡參與指定活動可獲相應積分,年末換領豐富禮品,誠邀市民參與。

>>查看詳情

更多

“繁榮昌盛 和諧共融─澳門回歸25載”攝影展圖片徵集評審結果出爐!。

>>立即查閱入選名單

更多

展覽結集了一百三十多位澳門資深文藝家繪畫肖像以及專訪故事,相關文藝家涵蓋寫作、戲劇、影視、音樂、美術、曲藝、舞蹈、攝影、書法及學術研究等多個領域。

>>前往展覽頁面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673

康熙十二年(1673年2月17日-1674年2月5日)5月26日,在科英布拉入教的第一位華人耶穌會士澳門人鄭瑪諾在北京去世。文德泉:《第一個中國耶穌會神父》,載《文化雜誌》第10期,1992年。

1721

康熙六十年(1721年1月28日-1722年2月15日)5月26日,康熙皇帝贈送若奧五世和格勒孟十一世的禮品由欽差李秉忠送抵澳門,受到三隊士兵和大炮台施禮炮歡迎。全部禮品分裝48個漆成黃色的箱子,內有珍珠13顆及各種貴重禮品,其中還有康熙皇帝親手做的假花。澳門搭起彩門、施放禮炮、張燈結綵、鐘聲齊鳴表示隆重歡迎。27日,從北京返回的嘉樂宗主教到達澳門,隨行的還有被任命為出使葡萄牙王國的大清特使葡萄牙耶穌會士張安多。欽差李秉忠把給教宗和葡萄牙國王的禮品分開,命令把給教宗的禮品送到嘉樂主教下榻的宅邸,而將給葡萄牙國王的禮品送到聖保祿學院交給張安多。28日,李秉忠離澳返回廣州。張安多這次出訪葡萄牙,就是想通過他的斡旋,使羅馬教宗停止向中國派遣充滿敵意的傳教士,並准許中國基督徒保持中國人長期以來的習俗。龍思泰:《早期澳門史》,第117頁;林若翰:《中國葡萄牙外交關係史:耶穌會教士安東尼奧·德·馬加良斯神父與受康熙委派覲見唐·若奧五世的使團(1721—1725)》第3章,第95—96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03頁;羅光:《教廷與中國使節史》,第168頁。施白蒂書稱禮品和嘉樂抵澳時間為5月6日和7日,誤。

1747

乾隆十二年(1747年2月9日-1748年1月29日)5月26日,在福安傳教的多明我會白多祿主教及德黃正國、華若亞敬、施黃正國、費若用4位神父經過一年多嚴刑審訊,於本日被清政府處以極刑。當時在福建避難的遣使會神父廣東順德人蘇鴻孝(Paul Sou)參加了白主教的火葬儀式,並在1748年將白主教遺體的部分骨灰帶回澳門。蘇鴻孝於1767年左右在澳門逝世。吳旻、韓琦編校:《歐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獻彙編》39《福安遭難事實》,第151—153頁;方立中:《1697—1935年在華遣使會士列傳》,第550頁。

1809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2月14日─1810年2月3日)5月26日,兩廣總督百齡派兩名通事來澳門,查詢本月17日從加爾各答來的英國散商船“巴林(Baring)”號載運什麼貨物。“巴林”號是一艘鴉片貿易船,但當時該船載運的鴉片已卸貨澳門,故在6月5日前,“巴林”號獲得批准雇請引水進入黃埔。29日,美國商船“瓜蒂莫新(Guatemotzin)”號抵達澳門,於6月1日雇得引水,進入黃埔。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3卷,第112頁。

1812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2月13日─1813年1月31日)5月26日,香山縣丞潘世綸下理事官諭,本分縣查得竟有各處內地男婦來澳門進教入廟禮拜情事,傳諭番差及澳門西洋葡人,止許自行傳習天主教,毋得誑惑內地人民入教。倘敢詭立名號,私自刊經,借立講會,蠱惑多人,轉為傳習者,一經查確,定必照例究辦。《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香山縣丞潘世綸為嚴禁誑惑內地民人入教事下理事官諭》,第526—527頁。

1818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2月5日─1819年1月25日)5月26日,美國船“沃巴什(Wabash)”號停泊於澳門海面氹仔碇泊所。船長甘特(Gantt)是位鴉片商人,他曾是1806年美國最早將土耳其鴉片運到中國來的“恩登(Entan)”號的船長。當日晚9時,一艘中國買辦艇有幾名講英語的水手襲擊了該船,殺死5名美國船員,並搶走船上的7000元現金和35箱鴉片。匪徒攜帶贓物駕船駛向萬山群島。第二天,船上的人將傷者送至澳門貧民醫院,受重傷的職員卻因傷斃命。後美國領事及英國東印度公司委員會提出申訴,兩廣總督懸賞3000元捉拿兇犯,並將兇犯處死。但拒絕退還被劫財物, 因為這艘美國船運載的是禁品鴉片。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3卷,第316—317頁。

1818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2月5日─1819年1月25日)5月26日,澳門理事官若阿金·巴羅斯向香山縣丞稟呈:有華人搬運木料磚瓦,硬行在澳門葡人富路呀呶家前空地開工起建房屋。先是,富路呀呶有房屋一所,坐落大關前貽安當右側。門前有空地一段,系同房屋一起買受,先日已用石基圍住,因日久被華人在石基內搭蓋篷寮,伊屢行勸阻,不准搭蓋,該華人不肯聽從。《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理事官為懇請飭禁華人占築房屋事呈香山縣丞稟抄件》,第31頁。

1831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2月13日─1832年2月1日)4月7日,佩德羅四世(Pedro Ⅳ)放棄巴西國王王位,回到歐洲,他以瑪麗亞二世的名義和攝政王的身份組織遠征軍。1834年攻陷波爾圖。5月26日,唐·米格爾在埃武拉投降。葡萄牙國家政權才正式回歸到瑪麗亞二世手中,當時她15歲。從此,開始了第二個君主立憲時期。薩拉依瓦:《葡萄牙簡史》,第283—286頁。

1839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2月14日─1840年2月2日)3月24日,查理斯·義律離開澳門前往廣州。4月13日,他以英女王名義,通知所有英國僑民迅速離開廣州到澳門去接受澳門總督管治。5月6日,他致函巴麥尊(Henry John Temple Palmerston),指出英國人要利用澳門保護自己。5月24日,義律和所有英國商人離穗前往澳門。26日,義律到達澳門。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70—72頁。

1846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1月27日─1847年2月14日)5月26日,澳門教區熱羅尼莫.馬塔主教委派華籍神父廖瑪谷到澳城外荷蘭園地區傳教,開展並專門管理澳門城外華人傳教工作,開闢新的教區。當時,那裡僅有教友數十戶,多是從中國內地遷來的移民。林家駿:《澳門第一座華人堂區》,載《澳門教區歷史掌故文摘》,第78頁。

1872

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9日─1873年1月28日)5月12日,承充第二屆闈姓商人梁六聲稱已經賣出闈姓票超過800000條,卻遭受許多損失和迫害,不能確定能繼續經營三年時間。1月20日,香港禁賭,闈姓和番攤在香港被禁止。他的合夥人,特別是華人文鹹(Veng-Ham),香港鴉片承充人,負責照料闈姓售賣,主要由其交納大部分的承充款——現已不再支持這項生意。面對此種情形,1872年5月20日,公物會宣佈梁六的合同作廢。5月26日,澳門公物會重新出投闈姓,同華商習應泰(Si-ieng-tae)簽訂合同草案,承充價為三年22000元,自1872年9月27日起。AHU-ACL-SEMU-DGU-005, E-No. 1, No. 2, Cx. 0042(1873年),葡萄牙海外歷史檔案館。根據以上材料記載,香港的Veng-Ham,在英文中應是Wo Hang Firm。Wo Hang Firm是廣東新會人李升和李良兄弟於1857年在香港設立的公司,公司生意涉及多個領域。公司的漢文名是“和興金山莊”。李升又名李璿,字玉衡。1854年,李氏兄弟在香港以投資地產起家,後又經營銀號生意。1868年,香港賭博合法化,李氏家族獲得承充權。同時,他們還是香港鴉片生意的承充人。1869-1872年,李升是香港東華醫院的倡建首總理。李升於1900年過世。李良於1864年去世。參見Carl T. Smith, “The Emergence of a Chinese Elite in Hong Kong”, in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11, pp. 90-91, 1971, Hong Kong. 《東華三院歷屆總理芳名》,載東華三院發展史編纂委員會編輯的《東華三院發展史》第五輯,香港東華三院庚子年董事會出版,1961年2月。AHU-ACL-SEMU-DGU-005, F-No. 2, No. 3, No. 4, Cx. 0042(1873年),葡萄牙海外歷史檔案館。

1876

光緒二年(1876年1月26日─1877年2月12日)5月26日,澳督亞威拉頒佈第26號訓令取消大堂區女子學校,學生被轉往聖羅薩學校,而教師科埃略‧桑托斯(Astéria Francisca Coelho dos Santos)則轉往風順堂區小學,風順堂區原臨時女教師蘭熱爾‧貢薩加(Adelaide Clotilde Rangel Gonzaga)則被解聘。Manuel Teixeira, A Educação em Macau, p. 50.

1894

光緒二十年(1894年2月6日─1895年1月25日)5月26日,澳門議事公局首次將收取本澳垃圾招人暗票出投承充,其價銀以301元為底。華人沈祥以規銀每年614元獲得三年期承充權利。同日,亦首次將雀仔園街市公局之賣菜亭暗票出投,招人承充抽收租銀,其租價以220元為底。華人李成並其伴劉馬利亞以每年規銀336元獲得一年期承充權利。《澳門政府憲報》1894年5月19日第20號;1894年6月16日第24號。

1894

光緒二十年(1894年2月6日─1895年1月25日)5月26日,澳門議事公局首次將東洋手車之牌照暗票出投,招人承充抽收,其價銀以6500元為底。五福堂區禮以承充之規銀每年9602元,獲得承充權利。自本年7月1日起計,5年為期。合同規定其東洋車之號數,至少350乘。《澳門政府憲報》1894年5月19日第20號;1894年6月9日第23號。

1911

清宣統三年(1911年1月31日─1912年1月18日)5月26日,澳門政府批准魚商行包收魚規之合同章程。合同之期系自1911年7月1日起至1921年6月30日止,每年繳納國課規銀33000元,並規定凡在澳門做魚生意之人,須准澳門魚商行每日抽取用銀每價1元抽1.5仙,無論已入行未入行一律抽收。《澳門政府憲報》1911年6月10日第23號。

1920

民國九年(1920年1月1日─1920年12月31日)5月26日,氹仔市政公局新公署建築設計圖則完成。6月30日,獲政府批准。7月17日,在政府憲報刊登由澳門工程公所發佈告示招標承建。8月正式動工,1921年海島市政公署大樓落成,成為氹仔島第一座規模宏偉具有西洋風格的大樓。Anuário de Macau,26 de Maio de 1922,pp. 234-235;17 de Julho de 1922,pp. 538-547.

1951

劉雅覺,外文名Jacob Lao,廣東花縣(今屬廣州市花都區)白泥墟牛軛塘村人。著名音樂家、教育家、語言學家。 雅覺生於一個虔誠天主教家庭。父親劉興祥,母親李氏。兄弟姐妹六個,雅覺有一個姐姐和三個弟弟。雅覺少年時,全家人來到澳門避難。他入讀聖若瑟修院,1894年學成晉鐸,翌年被派往新加坡、麻六甲佈道。1899年,他回到澳門,成為聖若瑟修院教師,擔任中、英、葡、拉丁文及音樂課40多年。由於他教導有方,桃李滿門,培養了不少傑出人才。 雅覺熱心社會公益,特別是澳門教育事業。1900年,他開始被長期委任為嘉諾撒會主理的仁慈會主理司鐸;1905年組織聖母無原罪兒童院(今慈幼中學)銅樂隊。兒童院銅樂隊持續發展,在澳門培植音樂幼苗,該樂隊是現在警察銀樂隊的源頭。當時,雅覺藉此樂隊培養青少年的音樂素養,陶冶性情,服務社會。他為樂隊選編中國名曲,演譯成西樂五線譜,讓樂隊演奏。 雅覺把中樂介紹給外籍人士,為華人表演時,倍添親切感。樂隊經常參加社會慈善賑災等公益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1911年,雅覺西方樂理引進,編寫《西樂快捷方式圖解》。1916年,鑒於華人子弟失學嚴重,他和教友崔諾枝等組華童教育會,在望德堂區籌辦天主教公教小學,1923年該校開學,雅覺擔任校長,後轉任督學,1944年學校結束。 1920年,一些華籍校長籌組中華教育會,雅覺應邀參與籌備工作,承擔會章葡文翻譯及向澳葡政府申報等事宜,他被選為第一屆會長,崇實校長梁彥明被選為第一屆評議長。之後,該會在兩位愛國知識分子的領導下,朝愛國團結的方向,推動教育改進,維護教育界權益。特別是抗戰時期,他教育教師和學生,紛紛出錢出力,抗日救國,做了大量實效的工作。1944年公教學校結束,中華教育會特聘雅覺為高等顧問。 1922年,雅覺被教區委任為主教座堂主持,是澳門首位獲此殊榮的華籍神職人員;同年出任聖若瑟修院附屬中學的教師。 1923年,澳門政府成立諮詢委員會,雅覺被委任為首任華人代表,便於官民溝通,他為華人謀福祉作出不少努力,如為澳門商人利益爭取到取締“綠衣銀”稅等。 1933年是天主教救贖年,雅覺聯同江蘇海門佈道會朱開敏主教帶領136人訪問羅馬教廷,並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之後,他周遊列國,行經英、法、德、比、葡、瑞士及日本七國的大城市,順道考察教務和教育。 雅覺知識淵博,服務熱忱,他參與《澳門教區公報》工作,在高若瑟主教(葡人稱魯彌士主教)創辦的《東方》雜誌上,發表了不少文章。 雅覺一生十分勤奮,是當時社會上少有的雙語精英。1924年,雅覺自告奮勇為官立中葡學校主編教科書《談話要語》供中國兒童學葡語。他編寫一本葡語教科書《葡文切音快捷方式》葡文書名為《Método Progressivo de soletração para Escolas Luso-Chinesas》,共40課,為華人學習葡語語音,提供一套既系統又快捷的教材,其中不少是他教華人學外語的心得和經驗。 雅覺認為只要利於教務、教育,利於學生,利於社會的事,就自覺地去做。特別是別人不一定能做到,而在他專業之內的事情,他一定當仁不讓,編寫教科書、譯中樂為西樂合奏曲譜,其中為愛國歌譜曲等。 雅覺和靄可親,為人誠懇,工作熱誠,愛人如己,深受親友、教友、學生等大眾愛戴和尊崇。 1951年5月26日深夜,雅覺安然辭世,終年80歲。劉雅覺是澳門天主教首位華人紅衣大司鐸、澳門中華教育會首任會長、澳葡政府委任的華人代表。 [1]劉羨冰:《為教育界增光的首屆會長劉雅覺》,載“澳門鄉土教育資源庫”網,2012年10月22日,http://www.history.mo/a/article/Macaohistoricalfigures/2012/0215/89.html。

1978

1978年5月27日,廣星電視行在南灣街20至22號(新馬路口)擴充中區陳列室暨廣星雪糕小食,於當天中午十二時開幕,並設酒會招待來賓。廣告文案:謹定於一九七八年五月廿七日(星期六)正午十二時為本行中區陳列室暨廣星雪糕小食舉行開幕敬備酒會 恭候各界友好、同業先進、新舊客戶光臨指導 曷勝榮藉 (恕柬不週)廣星電視行 廣星雪糕小食敬約酒會時間:正午十二時至下午三時地點:南灣街20至22號總行地址:台山大馬路101至102號電話:五五四五、八五五四五、五五弍二(四線)中區地址:南灣街20至22號(新馬路口)

1990

1990年5月26日,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社長郭東坡抵澳履新。

2002

2002年5月26日,澳門特區海關關長徐禮恆率領代表團往北京,與海關總署舉行關務工作會議。

2014

馬萬祺,生於廣東省南海縣(今屬佛山市南海區)。港澳著名實業家、傑出社會活動家,澳門知名愛國人士。 祖輩務農,父親經商。萬祺五歲時,開始學習國文,喜愛書法。稍長,參加學生運動,支持抗戰。他15歲時,父親去世。他17歲時,繼承家業。 1938年,廣州淪陷,萬祺經營的信興、信棧、昇平、昇昌、永和興等糧食土產批發商行被日軍炸毀燒光。之後,他離穗來到香港開拓事業。在友人的幫助下,他很快恢復商業運作,經營進出口棉花、紗布和糧油食品生意,漸漸站穩了腳跟。 1938-1941年,他在香港成立泰生行、永裕昌等商行,並出任經理。1941年12月,日寇侵佔香港時,他創下的一點基業,又被日寇掠奪。 為避戰亂,萬祺留居澳門。在澳門安頓下來後,他首先想到不是自己多賺錢,而是支持內地人民開展抗日活動。通過當時廣州灣(今湛江)法國總督駐澳門的關係,他組織開辦一家葡法洋行,專門將抗戰物資中轉運往內地;又開設大豐銀行,加強澳門與內地金融業務來往。 1941-1944年,萬祺名下有與友人合營的恆記公司、廣生商行、和生商行等生意,都致力於抗戰物資運輸。1944-1946年,他擔任鏡湖醫院慈善會董事、副董事長、董事會主席。[1] 40年代中期,萬祺結識港澳文化界知名人士夏衍、茅盾、陽翰笙、馮裕芳、梅龔彬、柯麟、李一氓等人,交情甚深。 1943年1月15日,萬祺與相戀多年的羅柏心喜結連理。結婚當天,嘉賓絡繹不絕,其中不少是澳門工商界知名人士及政府官員。婚禮開始,證婚人是前廣東省財政廳廳長馮祝萬,他告訴大家,這場婚宴原來準備五萬大洋,一對新人說服雙方父母,決定把這五萬筵金捐出,全部電匯到廣東省婦女會,作為抗戰時期兒童教養院撫育孤兒的經費。話音剛落,在場所有賓客對這對新人及雙方家長刮目相看,敬佩不已。之後,婚宴成為簡單的茶話會。 婚後,萬祺夫妻同心,相濡以沫,同心協力發展事業,從最初一家米鋪的生意,發展成為澳門數一數二的商業王國。 當時在澳門,萬祺要為祖國做事,經常會遇到危險。有個晚上,一家人晚飯後正在客廳小坐,突然屋外一聲巨響。後來,他到院子一看,只見圍牆已被炸去半堵,幸好當時沒有人在後院。後破獲了特務組織,才知萬祺被列入了黑名單。 40年代末,萬祺在香港認識廖仲愷夫人何香凝,不久認識廖承志。1956年春,何香凝誠邀萬祺夫婦到蘇杭遊覽。萬祺夫婦到達蘇杭,只見到處花紅柳綠,沿途都有廖承志為他們準備的新房,新房內香茶醇酒,糖果美點,彩帳紅褥,喜慶的氣氛猶如新婚。羅柏心感動不已,結婚13載,他們已是五男二女的父母了,如今歡度蜜月,真是沒想到。 1946-1947年,萬祺組建新中國銀行;1947-1948年組建大華行,擔任總經理、董事長;1948-1950年出任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副理事長、副會長、會長。 1950-1992年,萬祺先後擔任澳門中華教育會理事、理事長、名譽顧問,澳門勞工教育協進會主任,澳門籃排球總會、乒乓球總會、游泳總會、象棋總會會長,澳門東亞大學董事會主席、諮詢會主席,濠江中學、培道中學、商訓夜中學、廣大中學、青洲小學、鏡平小學校董會主席; 又任澳門中國土特產公司、大生建築置業有限公司、聯生發展有限公司、新建華建築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華南企業公司、廣東華僑投資公司、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廣州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國際投資公司董事(副董事長); 擔任暨南大學、南京大學、仲愷農業學院副董事長,廣州大學、南海中學、何香凝紀念學校名譽校長,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委、名譽會長,廣東省政協常務委員,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委,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澳門立法會議員,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等職。 1993年始,萬祺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五屆、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文革”期間,廖承志一家遭到迫害。萬祺叮囑在京工作的兒子在大是大非面前,分清是非,堅持正義。1968年,廖承志被“造反派”關押,年屆九旬的何香凝心緒不寧。萬祺和妻子知道後,帶上何香凝喜歡的曲奇餅等食物及其所需的藥物,毅然從澳門來到北京北新橋三條住處向老人問候,並看望廖承志夫人經普椿。萬祺夫婦情真意切對待朋友,讓廖家人倍感溫暖。 1950年,萬祺與葉劍英相識,交情深厚。1952年,葉劍英得知萬祺肺病復發,馬上把他請到北京醫治,使他的病很快得到根治。“文革”開始,萬祺夫婦得知葉劍英也受到衝擊,冒險前往葉帥府上探望。葉劍英反而安慰萬祺,希望他們在港澳地區繼續做好團結人民的工作,消除“文革”在海外的不良影響。1967年初,葉劍英怕萬祺在北京讀書的兩個兒子蒙冤受屈,不顧自己處境艱難,想方設法把兩個孩子接到家中妥善保護,叮囑他們好好讀書。70年代初,葉劍英得知萬祺的身體很不好,立即讓他把病歷送到北京請專家會診。院方對萬祺的治療方案,葉劍英親自過問,勸他採用內科新法治療,效果十分理想。[1] 新中國成立後,萬祺積極投身於祖國建設事業,1950年協助駐澳門國營機構搶運戰略物資,支援大軍解放海南和廣西。抗美援朝期間,他與澳門愛國人士一起,從國外採購物資運進國內。他每年都積極組織和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活動,宣傳祖國的建設成就。 萬祺數十次參加港澳工商界代表團回祖國內地觀光,為祖國建設獻計出力。他聯絡廣東、福建兩省華僑投資公司及華南企業公司,使興僑飯店很快落成,成為新中國首都的第一家現代化賓館,適應對外交往的需要。他積極組織和推動澳門工商界回國,參加各類工商交流活動及一年兩屆的廣州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 他在澳門的投資和經營專案絕大多數與發展國內經濟、拓展中國產品的國際市場相關,先後與愛國人士及國際友人組成以經銷中國輕工業品、糧油產品為主的新中行,經銷中國建築材料、水泥、工藝品、抽紗刺繡及農副畜產品的大華商行、中國國華公司等。通過華南企業公司、廣東華僑投資公司、廣州和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參與國內投資,在香港、澳門參與中資公司投資,為國內產品在港澳開拓市場,並通過港澳轉口把國內產品推向海外。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萬祺與霍英東、何賢率先向珠江三角洲投資,興建國內第一家合資的星級賓館——中山溫泉賓館,興建橫跨珠江支流的四座大橋,使澳門廣州之間交通得到有效改善。 萬祺向家鄉南海和內地捐款項目很多,涉及教育、體育、醫療、文化等領域。1991年華東水災,他捐獻港幣100萬,親自到華東災區慰問災民。他擔任中華文學基金會副會長,積極為祖國文學事業出錢出力,如安徽合肥市文聯的“文采大廈”,為資金所困,成為挖了地基、擱置五六年的“文藝大坑”。1992年,他率港澳捐贈代表團赴安徽災區,瞭解實情後說,決定慷慨捐建,兩年後,這座現代化的集餐飲、娛樂、商場、客房等於一體的“文采大廈”建成使用。 1987年4月,中葡兩國簽署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規定澳門將於1999年回歸中國。萬祺認為香港和澳門的問題,實行“一國兩制”,解決得非常好。當時他在北京參加聯合聲明的簽字儀式,興奮激動,即興賦詩抒懷。 根據聯合聲明,中國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萬祺就任起草委員會副主任。為此,他參加歷時四年零五個月艱巨細緻的基本法草案的起草擬定工作,全力以赴,奔走於北京、廣州、澳門、珠海之間,與各位委員一起對基本法條文一條條、一句句反覆推敲,期間,僅起草委員會全體會議就召開九次,而主任會議和各專題會議不計其數。 為了迎接澳門“九九”回歸,萬祺在地產、建築和工業等領域加大自己在澳門投資份額,並參與澳門大型發展專案,帶動澳門工商界,滿懷信心迎接澳門回歸。[2] 1993年,萬祺和羅柏心慶祝金婚紀念,一家39人歡聚一堂。夫婦倆經常教導子孫們說,水有源頭樹有根,要多讀中文,不論身居世界何處,都要常回祖國,常回澳門。幾十年來,萬祺的生活充實美滿。他習慣早睡早起,心情開朗,不吸煙,不喝酒;平時打太極,散步,寫詩,會友和看孫輩。 三子馬有禮在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畢業,是澳門中華總商常務會董、澳門行政會成員、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會第一、第二、第三屆委員。 萬祺不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且一位激情洋溢的詩人、書法家,其書法主要臨習顏真卿、王羲之諸家墨蹟及《泰山金剛經》等,工楷行書,所作楷書,端嚴雄秀,行書樸拙清逸。作品多次入選港澳地區大型書法展覽,被收入作品集並發表於報刊,勒石於風景名勝區、碑林等處;著有《馬萬祺詩詞選》一書,由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3] 2014年5月26日,萬祺在北京病逝,終年95歲。[1] 6月1日上午,馬萬祺先生公祭儀式在澳門綜藝館隆重舉行,多位國家領導人以及澳門各界人士出席致哀。治喪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杜青林致悼詞,盛讚馬萬祺先生愛國愛澳的一生,稱他的逝世是國家及澳門的重大損失。 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等國家領導人和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等中央機構致送了花圈。中央有關部門和駐澳門機構、澳門特區政府和各界人士,香港、台灣以及海外各界人士、廣東省政府及澳門各界人士都致送花圈。馬萬祺遺體安葬在澳門氹仔永遠孝思墓園。[4] [1]《馬萬祺先生生平》,載“新華網",2014年6月2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6/01/c_1110951360.htm。 [2]吳躍農:《馬萬祺詩話祖國情》,載“光明網",2007年6月21日,http://www.gmw.cn/content/2004-11/21/content_133563.htm。 [3]金通達:《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第504頁。 [4]《馬萬祺公祭儀式在澳門隆重舉行多位國家領導人出席》,載“中新網",2014年6月3日,http://www.chinanews.com/ga/2014/06-01/6234875.shtml。

更多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